new WOW().init();
好友曾給我講過他的一個高中同學的故事。寥寥數語,說到這名同學當年曾有點“中二”地昭告天下,將來他一定要做一個英雄。那時,大家都當他只是說說。后來,這個同學成為一名消防員。再后來,兩年前,他犧牲在了一線。
講到這里,說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都不約而同地沉默了。我們紅著眼睛,假裝沒有悲傷地去開啟新的話題。這似乎是我們普通人面對“和平年代最危險的職業”的常態。面對以生命捍衛生命的壯烈,沒有人會無動于衷,但是我們卻好似無能為力。
今年的11月9日是第31個全國消防日。有媒體做過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0余位消防指戰員犧牲,他們平均年齡不到27歲。這其中,有人倒在了除夕搜救過程中的轟燃里;有人在混凝土橋突然崩塌時被卷入了洪水;有人葬身于山火的爆燃中。而在杭州市臨平區一建材裝飾城火災中搜救被困群眾時受傷、搶救無效身亡的劉澤軍,出生于2002年4月,犧牲時才20歲。
我有幸在數次采訪中得以跟隨他們工作和生活的腳步。幾乎每次在采訪里我們都會談到,你為什么會做消防員?怎么面對這樣一個職業的風險?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但是卻有些相似。他們常提到一句話:每個男孩可能都有個英雄夢。
可能是因為有做消防員、做軍人、做警察的親人,可能是在電視里看到了消防員的風姿,也可能只是求職時一次偶然的遇見,他們最終都穿上了這身制服,擁有了共同的名字——消防救援人員。
但是人又如何對抗趨利避害的本能呢?
我始終帶著這個問題,走進每一次與他們的相處。在河南暴雨抗汛搶險的救援里,他們徹夜搜救,面對漫到胸口的內澇積水和高溫天氣,他們降低身位,讓水進一點點到領口里,讓身體降溫。春節前夕的一個夜里,我在北京地鐵大興新城站,看著他們深夜進行地鐵防火救援應急演練,直到凌晨3點還沒休息。
在各式各樣的新聞素材里,除了那些最驚天動地的部分,一些消防員的日常給我們帶來無數笑與淚。他們有人在求婚時聽到出警救援的鈴聲把新娘擱在了原地;有人洗頭洗到一半帶著沫子狂奔上車;有人去幫居民處理闖進家里的蛇或窗口的馬蜂窩;有人解救居民不慎卡在戒指里的手指或小朋友卡在鐵門中間的小腦袋瓜;有人給山林里迷路受傷、凍得瑟瑟發抖的游客以希望;有人在休假時開車游玩的路上遇到汽車自燃拎起滅火器上陣并疏散人群;有人好不容易回趟老家,知道有山火,背著背包就去現場徹夜支援,還有人十幾年來第一次帶著家人旅游卻趕上大地震,在救援人員到來前,他就成了現場所有人的主心骨……有關消防員的故事,太多太多。他們就在我們的生活里,尤其是那些最危險的時刻,“藍朋友”永遠在身邊。
不害怕嗎?我一次次地把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拋給他們。有人直截了當地回復,不怕;也有人坦承,第一次出火警的時候很緊張,但后來經驗多了就好了。我還記得北京消防一位1998年出生的消防員,一提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眼里就帶著光。他以前做過西餐廚師,開過自己的店,一次偶然的機會應聘上消防員之后,他跟我說,每次救援回來,都覺得特別開心。我問他,是因為別人感謝你嗎?他告訴我,也不能說沒有這個原因,但是幫別人真的很快樂。想了想,他又補充了一句,當然還是希望出的警越少越好,大家都安安全全的。
還有一些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是消防員群體特別重視的。比如,黨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市天安門地區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蔡瑞,常年守護著祖國的“心臟”,此前他駐守故宮8年。對于他來說,沒有滅火戰功就是最大的戰功。
消防員還有數不清的訓練、演練、考核。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演練就像一場大型的“表演”。但是真正走近他們,我才深刻地領悟到,“把每次演練都當成是真正的出警”不是說說而已。比如前文提到的那次深夜地鐵里的演練,消防員朋友說,他們很珍惜每一次這樣的機會,因為北京地鐵人流量大,能協調一次這樣大規模的演練很難得。雖然地鐵發生火情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他們的工作,就是要防患于未然,不能心存一絲僥幸。還有一些細節是我此前不知道的。比如,在每次滅火救援中,隊伍里的“領導”都必須靠前指揮,帶頭沖鋒,這是紀律。
正是所有這些,包括裝備的提升等等諸多因素,構成了他們護佑國家和人民時的專業。而只有打造一支有過硬專業本領、有強大的精神力的隊伍,才不會辜負那些年輕人兒時的夢想、心底的純粹。
又一個消防日到了。我好友的那位有著英雄夢、最終也成為英雄的同學,伴隨著這樣一個簡短的故事,成了留在我心里永恒的背影。我總會思忖,“藍朋友”做了這么多,我們能為“藍朋友”做什么?
今年消防日,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中國消防協會等機構聯合推出了“青春宇宙 藍色星球”校園消防安全教育元宇宙體驗活動,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也是這項活動的專業顧問單位。我想,學習消防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排除消防安全隱患,我們少做錯一個細節,就是對消防員朋友們多一層保護。遏難于未發,是我們對消防員最好的致敬和祝福。
胡寧